无障碍阅读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亟待加强

时间:2019-03-01 16:48:08点击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亟待加强
 
——访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首席专家廖宝文

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在世界16种主要生态系统中排名第四。

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红树林湿地面积为34472.14公顷(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有林面积25311.8公顷,比2001年有林地增加了14.92%。在全球红树林年均减少约1%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显得尤为珍贵,这主要归功于国家对红树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红树林首席专家廖宝文认为,中国红树林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当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在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的40多年间,中国已损失了73%的红树林,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地位:系统特殊 海岸卫士

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因可从其富含丹宁树皮中提炼红色染料,所以称之为“红树”。红树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中国现有真红树植物24种,半红树植物12种,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台湾、澳门和浙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级别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2个,红树林保护面积约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77%。

红树林是迄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红树林犹如一道绿色长城,能抵抗猛烈的风浪冲击,保护海岸河堤,被誉为“天然海岸卫士”。红树林的根能积沙淤泥,开拓新的滩涂,因此又被称为“造陆先锋”。另外,红树林还可以防止污染、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问题:空间侵占 种群退化

种群退化是红树林面临的严峻挑战。2001年的全国红树林调查结果表明: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占据了中国红树林的绝大部分,原生林不到10%;70%的红树林高度不超过2米,90%以上的红树林高度小于4米。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的海漆和卤蕨已经灭绝,香港已经找不到红海榄,广西的角果木也不复存在。海南2006年有野生红榄李359株,2016年仅存11株。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的野外个体数量不超过100株。据最新统计,中国36种原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中有50%的种类已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

1990年-2010年间,我国海堤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4倍。修建海堤不仅人为阻断了海陆过渡带红树林动态演替自然剖面,毁灭陆缘高大成熟的红树林,而且常常在堤脚前遗存30-50米宽的无林带沟,难以修复。廖宝文对此不无焦虑:“红树林生长对潮汐水位有严格要求,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堤前红树林没有后撤之路。”

互花米草是影响中国红树林最严重的入侵物种,直接危害红树林的生态健康。廖宝文介绍,互花米草10多年前在中国的面积已达34451公顷,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和广东,威胁着生态位相近的红树林。

引发红树林敌害生物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海区污染和海岸陆生天然植被的破碎与消失被认为是重要原因。近30年来中国滨海湿地环境质量每况愈下,陆基海水养殖排放污染往往是生态灾难的导火索。强烈的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大幅度下降。

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计划用十年时间将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2万公顷恢复到6万公顷,然而,因为缺少宜林滩涂,到2013年全国红树林面积为3.44万公顷(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数据),以此推算,目标完成率仅为32.6%,还是通过较多的种植外来树种无瓣海桑才得以实现。廖宝文认为,目前中国适合乡土树种生长的宜林滩涂稀缺,滩涂扩种空间有限,让红树林面积增长面临困境。

建议:退塘还林 合理利用

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共消失了12923.7公顷的红树林,其中97.6%用于修建虾塘。廖宝文说,我国现有红树林3.44万公顷,如果在沿海虾塘重建2.4万公顷红树林湿地,再加宜林滩涂重建和困难光滩创建新造林,才有可能完成6万公顷的国家既定目标。因此,廖宝文认为,沿海虾塘是扩展中国红树林的重要空间。他建议,退塘还林、虾塘生态改造应成为我国红树林修复重要途径。

在廖宝文看来,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一直将红树林作为单纯的“林子”或沿海防护林来管理,这也是红树林生态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认为,合理可持续的利用是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国传统虾塘养殖污染突出的问题,他提出应将25%-50%的虾塘水面,尤其是废弃虾塘水面重建红树林,实施传统虾塘生态改造与产业提升工程,构建多品种生态混养、湿地集约化养殖等组合生产模式。

为了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红树林恢复的国家战略目标,廖宝文认为,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可将单纯的植被恢复扩展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恢复,将鸟类、底栖生物生境恢复纳入恢复目标,采取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策略。在红树林恢复的同时,创造条件恢复经济动物种群,提高周边居民收入。

由于立地条件、群落本底和恢复目标的差异,不同地点的红树林保育工程在成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廖宝文建议根据地形地貌划分为前沿浪击型、内湾型和河流型三种立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宜林滩涂、困难滩涂、退塘还林滩涂、互花米草入侵滩涂等类型,为编制保护与修复工程规划和预算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红树林科研人员,廖宝文认为,红树林区域的退塘还林还湿、红树林敌害生物防控、宜林滩涂面积的确定、困难滩涂红树林恢复与重建等领域仍需加强科技支撑。同时,他建议把我国最早建立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站由行业台站提升为国家级野外台站,以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为红树林湿地科学管理提供数据上的决策依据。

版权所有: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全程网络制作:海南联拓科技有限公司